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下,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动车产品越来越丰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动力电池的容量和续航能力也在快速提升。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却始终没有太明显的改善,数据统计表明,动力电池故障依旧是导致电动汽车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动力电池故障引发的车辆自燃也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如此困局不知何时能解,而身处其中的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样过分的要求和苛刻的处理方式对于车主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消费者不可能买账。由于火灾风险,通用汽车于2020年11月首次宣布召回雪佛兰Bolt电动汽车,但没有立即解决。今年5月份,它宣布进行软件修复,但随后发生了两起涉及Bolt的火灾,该修复程序导致7月份再次召回7万辆汽车。一个月后也就是8月份,通用又扩大了召回范围,新增召回7.3万辆车,几乎将所有售出的Bolt EV车型都进行了召回。

通用方面给出了车辆自燃的原因:电池中存在阳极撕裂和隔板折叠,这两项缺陷共同导致了电池起火风险的增加。而针对雪佛兰Bolt EV车型大规模的召回,其成本将主要有LG承担。日前美国媒体报道称,LG化学已同意向通用汽车赔偿最高 1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5亿元),用于召回和修理雪佛兰 Bolt (包含新款Bolt EUV)电动汽车,原因是这家韩国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存在故障导致火灾风险。而在之前,通用汽车曾预估修理车辆,包括完全更换一些电池,预计将耗资 20 亿美元。
此前Bolt EV自燃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但一直未找到车辆自燃的真正原因。如今LG愿意承担费用,其实也相当于承认了自己电池有问题。而这也已经不是LG首次为电动车自燃买单了, 今年2月现代汽车就曾因动力电池存在起火风险召回 81701辆 EV,现代汽车因此付出了1.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的召回成本,之后现代汽车对电池供应商LG化学进行了索赔,LG化学也同意承担其中70%的部分。

国内新能源车前三季度17次召回,超1/3与动力电池有关。
如今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年度产销均超百万辆,无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国内的新能源车召回数量也不在少数,笔者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国内针对新能源车的召回已有17次之多,而这其中又有超过1/3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有关。

从汇总表中可以看到,在今年以来的国内电动车召回事件中,有7次都是因为动力电池在极端情况下可能热失控,存在起火风险。这其中,北汽新能源和欧拉的召回数量较多,二者分别召回了31963辆和16216辆。北汽新能源的召回数量已经接近其从2020年初开始至今的销量总和,已售出的欧拉也基本上全部被召回。此外还可以看到猎豹纯电动、奇瑞艾瑞泽5e等车型出现在了列表中,都是由于动力电池存在热失控风险,好在这些车型都是在新能源车市场中份额极低的车型。


不止是动力电池存在热失效风险可能引发起火,此外像电控软件问题、电路间短路问题等也都时有发生,可能引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瞬间失去动力,这些都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电池故障危害大,国内起火事故同样不少。
大量的召回背后,是频繁发生的电动汽车起火事故。根据此前有关机构所做的统计,仅在今年1-5月国内就累计发生过34起纯电动车起火事故,其中有较大比例是在行驶中出现自燃, 也有不少是充电和正常停车状态出现自燃。



为实现“永不自燃”,各电池厂商都做了什么?
新能源汽车频繁爆出自燃事件,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安全威胁,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企业以及国家监管部门都早已开始高度关注。这几年各大电池厂商和车企也做了不少努力,纷纷推出自家的“永不自燃”电池方案。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811三元电池、蜂巢能源的“果冻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长城汽车的“大禹电池”等等。然而他们的方案真的能让消费者放心么?
比亚迪豪赌“刀片电池”,官方称“刀片电池”彻底摆脱了传统动力电池可能会发生的“热失控”的噩梦,其安全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刀片电池”本质依然是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提高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能够实现更高的续航。然而磷酸铁锂的“刀片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依旧表现欠佳,作为第一款使用刀片电池的车型,比亚迪汉就被频频曝出掉电事故。

2020年9月29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透露,宁德时代已经开发出不起火只冒烟的电池产品,“国标要求电池5分钟不起火,我们新开发的产品可以做到不起火只冒烟,会在年底在一些车型量产……” ,他说。 2020年11月,蔚来汽车正式上线100kWh电池包。该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镍55三元电芯和CTP成组技术,可实现“无热蔓延”。这一电池组就是宁德时代此前宣布的“只冒烟不起火”的电池。 广汽蔚来还承诺“因电池起火可整车全赔”。

然而811电池组依旧备受争议,较高的镍含量决定了该电池组的能量密度与续航里程表现优秀,但镍元素较高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它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来支撑,如果技术上某个环节稍有偏差,811电池组就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自燃。
去年广汽新能源Aion S在广东、海南发生了数起自燃事故,成因均指向由宁德时代提供的NCM811高镍三元电池,虽然宁德时代官方称已经实现了811电池“永不自燃”,但业内人士也表示就目前已经量产的产品来说,尚无足够的数据证明811的安全性得到完全解决。
此前有业内专家指出:其实厂商们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从单体防护——包括正负极材料体系、安全设计,到模组之间的隔热,以及系统预警这些方面来做工作。电芯级别、模组级别和PACK级别的防护,都可以做到5分钟甚至30分钟之内不起火。但电池行业是一个制造行业,制造行业总是有概率问题。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把故障率降得很低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车厂能够完全保证绝对不会有问题。”